龋齿的形成
龋齿医学上称为蛀牙,是牙齿硬组织因细菌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。其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、逐步发展的过程,主要包括几个阶段和关键因素。
1、形成阶段
菌斑期:当口腔内的唾液中存在大量的变形链球菌等致病菌时,这些细菌会粘附于牙齿表面,并逐渐形成一层薄而黏稠的物质即菌斑。菌斑为细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,使其能够在牙齿表面持续繁殖和代谢。牙釉质脱矿期:随着菌斑的不断增殖,其中的一些细菌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,如乳酸等。这些酸性物质能够溶解牙齿表面的矿物质,特别是牙釉质中的钙离子,导致牙釉质脱矿。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齿敏感,容易受到冷热刺激的影响。实质性缺损期:如果牙釉质脱矿的程度进一步加重,会导致牙釉质下的牙本质暴露出来,形成小的洞穴。这些洞穴会逐渐扩大和加深,形成明显的龋洞,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。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期:在某些情况下,受损的牙釉质可能会被新的牙本质所替代,同时周围的细胞也会开始进行修复工作。然而这种修复通常是有限的,无法完全恢复牙齿的原始结构和功能。2、关键因素
细菌滋生: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,其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最主要的致龋菌。这些细菌通过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分尤其是蔗糖,产生酸性物质,从而破坏牙齿的硬组织。不良饮食习惯:频繁摄入高糖和碳水化合物食物是龋齿形成的重要因素。糖分不仅是细菌的能量来源,还能促进细菌增殖和酸的生成,加速牙齿的脱矿过程。黏性食物如糖果、果酱、饼干等更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,难以清洁,增加患龋齿的风险。口腔卫生不佳: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,如不定期刷牙、不使用牙线清理牙缝等,会导致食物残渣和细菌长时间滞留于口腔内。这不仅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,还增加了细菌与牙齿接触的时间,从而加剧了龋齿的形成。牙齿状态异常:牙齿的形态、结构异常,例如拥挤、错位或裂纹等,都会使清洁变得困难。这些难以清洁的区域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,从而增加患龋齿的风险。唾液因素:唾液的分泌量和质量也会影响口腔环境。唾液量少或成分改变会降低其缓冲酸的能力,使牙齿更易受到侵蚀。此外,唾液的清洁作用减弱也会促使细菌生长,不利于口腔健康。龋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。为了预防龋齿的发生,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、合理控制饮食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。
龋齿形成后怎么办
如果是浅龋,此时龋洞较浅,可到正规口腔机构,让医生将龋洞内的腐质去除干净,然后选用合适的补牙材料,如树脂材料进行填充,恢复牙齿的外形与功能,操作相对简单,治疗后基本能正常使用牙齿。若是中龋,龋洞已发展到牙本质浅层,在去除腐质后,可能需要先进行垫底处理,再进行补牙,以此来保护牙髓,避免后续出现疼痛等问题。而当发展成深龋时,情况更复杂些,医生一般会先采取安抚治疗,观察一段时间,确认牙髓状态稳定后再进行补牙。若龋坏严重已无法保留牙齿,就要考虑拔除患牙,后期再通过镶牙或种植牙等方式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