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Details

“李悝”的“悝”不读lǐ,正确读音是什么?战国变法第一人,为何名气远不如商鞅?

说到变法,大多数人会想到商鞅。其实早在商鞅变法前60年,魏国的李悝就已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系统性变法,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改革者。然而,这位“战国法治鼻祖”不仅被后世淡忘,甚至连名字都常被误读为“李悝(lǐ)”,其实“悝”正确读音是kuī(音同亏)。

悝,读作kuī,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。从忄(心)表意,其古文字形像是一颗心脏,由忄组成的字大多与心理活动相关,如悟、情、愉、悦、忧、恨等;从里,表声兼表义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悝,啁也。从心里声。” “啁”通“嘲”,意为嘲笑、调侃,后引申为“忧愁”。所以“悝”表示忧愁,嘲笑。

“战国变法开创者”李悝

李悝(kuī),战国初期魏国人,法家思想最早的制度实践者。当周王室权威崩解、诸侯兼并日亟之时,魏文侯破格任用李悝为相,推行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变法,助魏国成为战国首个霸主。

李悝变法比商鞅早约60年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改革。他鼓励开荒、精耕细作,并规定丰年国家收购余粮(“籴”),荒年平价出售(“粜”),稳定粮价,防止“谷贱伤农,谷贵伤民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调控经济政策。

在政治上,他提倡“食有劳而禄有功”,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改为按功劳授官赐爵,打破了贵族垄断。还提出“夺淫民之禄,以来四方之士”,来吸引各国人才,如吴起、乐羊等。他还组织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《法经》,可惜已失传。

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国家,魏文侯、魏武侯时期称霸中原近百年。他是战国变法的开创者,为后来的商鞅变法、吴起变法提供模板。

由于李悝所著《法经》已经失传,其相关著作亦未能保存下来,而商鞅的《商君书》则有部分内容得以传世,这使得后世学者研究商鞅变法更为便利。更关键的是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并未为李悝单独设立传记,其事迹仅散见于《平准书》《货殖列传》等篇章,存在感相对薄弱。

而司马迁为商鞅单独立传,还在《商君列传》中详细记载其生平与变法事迹,这极大地提升了商鞅在后世的影响力。正因如此,作为变法先驱的李悝长期被历史叙事所遮蔽,其开创性贡献鲜为人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