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与巫的交汇,药签
药签除了具有一般签书的内容以外,主要是关于疾病的文字、咒语和方剂。药签形式各不相同,有的药签单有药方而无其他文字,有的药签只有文字而无药方,也有一些药签既有文字,也有药方。
由于疾病范围很广,人又分男女老少。因此,有些庙宇和道观的药签,就分成大人科、儿科、女科、外科、眼科等。
1
药签的由来
战国以前,由于没有出现专职的医生,治病就成为巫的一种职能。当时人们认为一个人生病,是得罪了上天或祖先。巫是凡人与神、祖先的沟通者,于是,巫就操纵着群众治病的命运。
如果巫始终单纯地用神秘的力量治病,效果往往不好,更何况群众中已存在各种用药物器具治病的方法。假如一味强调意念的治病力量,势必引起群的怀疑,也影响巫的威望,甚至会动摇巫的地位。因此,巫师们就积极从事药物的采集和应用。
据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记载,当时有巫咸等10个巫到灵山采药。这些巫都掌握丰富的药物知识。
后来,由于医学的发展,医与巫便逐渐分离开来。最早的医字,下半部分是“巫”字(嚴),后来医字演变成“醫”,下面是一个“酉”字,也就是酒的意思。这表明人们生病后不仅请巫师们看,而且用吃药、喝药酒等方法治疗。
孔子时代,也就是春秋时期,巫医的势力还很盛,孔子曾经说过,一个人没有恒心不能当巫医。到了战国时期,医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,巫的势力相对削弱了,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明确指出,相信巫不相信医学道理的人,他的病是治不好的。扁鹊也不会给这种人治病。“信巫不信医”成为他“六不治”的原则。
战国以后,医巫分家虽然是主流,但巫仍然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。在某些地方,某些场合,巫依然掌握着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命运。
例如唐代文化是当时亚洲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,并且唐太医署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。
可是,当时医学四科(相当于现代高校的四个专业)中就有咒禁科,它与医科、针灸科、推拿科并立。
它的编制有咒禁博士1人,咒禁师2人,咒禁工8人,咒禁生10人规模不小。咒禁科来源于古代巫祝,与巫祝又有些不同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“古时治病,只要对病人转移精神和改变气血,用‘祝由’的方法,病就可以好了”。“祝”是祭祀时司告思神的人,由他诉说得病原因,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宋代祝由科盛行。《清明上河图》里就有祝由科。
祝由科也是明代医学十三科之一。咒禁科是用禁文、咒语、符印等方式配合药物对病人进行治疗。唐代名医家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一书里,专辟《禁经》一章。他认为治病的五种法是汤药、针灸、禁咒、符印、导引。这里所说的禁咒、符印,指的是唤起心理量的禁文和咒语,以及祛除邪气的似字非字的符和记载天曹佐吏名字职责名的箓。因此,后来有人认为药签来源于道教符箓派。
2
药签的内容
药签中的咒语、禁文等文字,是针对病人或家属的心理状态、患病以后的典型心态,猜测某种原因引|起疾病而设置的。内容大致可分为劝慰性、警告性、猜测性和提示性四类。
为何要如此定药签签书的内容呢?因为凡是一个人生病,无论病人或家属都心急如焚,所表现的心态和情绪是焦虑。
所以劝慰性的语言往往对解除病人焦虑情绪颇有效果。例如,签书上常有这样的字句:“无妨无妨”“此症无妨”“病乃无妨”“心不必慌”“可保儿孙可安身”“休怯休怯,……病无一失”等。
有不少疾病是因家中矛盾、病人自身不检点、心存不良或贪欲太过等引起的。这时,警告性的语句对治病和防病,是很有好处的。如“家中须检点”“诸事留心”“不可胡疑”“莫作疑虑莫作忙”“莫生胡疑,虔诚祷告”“此症非风,奈何食虫”(这不是“风”引起的疾病,怎么吃虫类药)等,警告人们对菩萨、神仙不能心生疑虑。
猜测性文字主要是猜病因、猜病症,如“此症系脾湿”“此症非食,乃系惊吓”“一缕香烟问老仙,儿童之症乃食牵”“停食着寒此症是”“此症乃食寒”“心经有伤,脾胃寒凉”。病人及家属一般都缺乏医药知识,不了解患病的原因,这种设置当然是盲目的,也会冒风险。不过偶尔猜中的机会也是有的。如小儿常见病中,因饮食、情志而引起的为数不少。药签猜中的概率也是较大的。何况许多病因是综合性、多因素的,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。
提示性内容多为预防和治疗这种病应注意的要点。这也是病人和家属特别关心的事情。如“朝夕安静,其症不升”,提示病人要静养。“此症不可生冷多食”“不可着寒,不可受风,须收卧室”,这一签如夏天抽中就麻烦了,不中暑也得闷死。如春、秋、冬三季抽中此签,是会使人相信的。“娇美非是,对君莫惜”,如果是娇生惯养的病儿家属抽得此签,自然有启示作用。“即服吾药,莫自失之,小儿之症不可迟迟”是提示病儿家属及时给小儿服药。“养心养气,莫自生嗔,良药入腹永无灾痕”。情绪稳定对气血流通顺畅,大有好处。
总之,以上这些方面,都有心理平衡的调节作用。
3
药签的生存条件
药签是医巫的结合品,也是科学(医)和迷信(巫)的混合物。在科学昌明的今天,势必会失去它存在的土壤。然而有不少病是复杂的生理、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即使在今天,人们仍然对某些病认识不足,治疗无能。因此,在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群中,对疾病的神秘观仍然大量存在。他们除了求神问卜以达到治好疾病的目的外,在祈祷的过程中,还有求得心理平衡的目的。同时,有些医学著作和名医对祝由等神秘治病方法的某些肯定意见,也是药签生存的精神支柱,如早期的唐代孙思邈和晩期的清代赵学敏等,都对咒禁治病表示过赞同。
药签至今还能存在的另一原因是,中药多半是原植物以及矿物、动物体等,其中的成分相当复杂。我们常说,一味中药就是一张复方。的确如此,有的味植物药,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。近十几年来发现,有不少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。它们的药理作用是很奇特的。而且发现一种药不仅对某种病有效往往对几类病都有效。可见,同一张药方能治好许多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。这里,求签者的偶然因素中包含了一些必然因素。
同时,药签受某些人群欢迎的另一原因是,药签所具有的心理治疗作用。这种作用在现代医学甚至现代中医中也往往被忽视。中医常说:诚则灵。只有充分信任医生,药方才能起作用;以半信半疑或持怀疑态度对待医生,中药效果就差一些,我们在临床实验中发现,一部分病人服用对照组的安慰剂,有时也能起到“治疗”作用。药签治病是心理作用和药理作用的复合表现,有时便会出现神奇的效果。
药签书中的药物价格便宜,在穷乡僻壤能采办得到。这也是药签受欢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不过,应特别指出和提醒的是,求签吃药是盲目的,签书中的某些药是有毒性的。药签延误病情、害死性命的事,时有发生。因而,人们有病还是要到医院去看,进行必要的检查。医生经过仔细检查鉴别诊断以后,才能对症下药,这是人们对待疾病的唯一的科学的态度。千万不要迷信拜佛求药签治病,那是危险的。
——摘自《杏林漫步曲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